低生育率只是一个人口问题吗?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作者 雷悦橙
低生育率已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。低生育率不只是一个人口问题,其背后有诸多文化因素在发挥作用。
价值实现与最佳次序:先立业后成家的现实主义
(相关资料图)
社会变革往往会折射在人们的价值观变迁之中。作为社会中最先锋和最敏感的群体,年轻人的价值观最具时代特征,也最有影响力。当代年轻人具有鲜明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,他们渴望通过不懈奋斗来实现自我,改变人生。然而,当“时间就是金钱”“努力要趁早”等价值观逐渐被青年群体接受后,时间变得经济化,年轻人的劳动时间大大挤压了自由时间,“剩男剩女”成为一种社会现象。同时,随着青年受教育水平的提高,他们普遍将自我实现排在了组建家庭前面,所谓“先立业后成家”,再加上社会流动、情感代价、机会成本和门当户对等因素影响,青年们对待婚姻更加慎重,对未来伴侣的期望更高,因此希望通过自我提升找到更优秀的另一半,宁可暂时孤独也不愿将就。在外界和自我的双重要求下,年轻人在情感上受到更多约束,普遍推迟了婚育的年龄,进一步影响了结婚率和生育率。
“内卷”育儿与教育竞争:精养模式下的生育恐惧
从“狼爸虎妈”到“全民鸡娃”,中国家长历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,并视教育为主要的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、改变社会地位的工具和实现未来目标的利器。年轻一代的父母受职场中的“内卷”风气影响,对孩子的培养也不甘落后,教育孩子变成了满足自我期望、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,为此甚至不惜违背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孩子自身的意愿。同时,社会舆论和广告的推波助澜使许多新概念涌入育儿行业,当父母的殷殷期望与丰富多元的市场供给碰撞后,大量教培产品诱导家长和孩子陷入教育竞争,无形中抬升了孩子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成本。育儿中的“内卷”现象悄然形成,教育竞争伴随着学区房、儿童用品、儿童食品等与儿童相关的多个产业的爆发,精养模式下养育一个孩子的经济成本十分高昂,孩子被戏称为“四脚吞金兽”。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适龄青年在“内卷”育儿和教育竞争的浪潮下“谈生色变”,“不是不想生,是不敢生”的顾虑困扰着许多年轻夫妻。
观念转变与网络发酵:单身文化与丁克主义潮流
近年来,单身文化和丁克主义在大城市中流行起来。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渴望自我完善和自我享受,不想被家庭和孩子所束缚,并以单身作为一种潮流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现代女性已经从传统的经济剥削和社会分工中解放出来,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,一些新的思潮也带来现代女性婚育观念的极大转变,女性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。另一方面,现代男性也更加重视精神世界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,传统家庭生活对他们的吸引力在逐渐弱化,许多男性抗拒背上家庭与孩子的重担。单身文化与丁克主义的兴起和网络传播也有密切联系,网络向年轻人传递着婚恋焦虑,再加上一些恶性突发社会事件的影响和污点艺人带来的负面效应,种种声音在网络世界中发酵,悄然在青年群体中散播了对异性、对亲密关系、对婚姻和生育的恐惧,致使许多年轻人主动选择单身和不生育。
思维习惯与主动选择:独生子女家庭模式的影响
根据原国家卫计委统计,2006—2016年,我国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.96个,而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.75个。此外,在一些已经生育“一孩”的家庭中,孩子长期享受家中长辈的宠爱,对父母生育“二孩”抱有抵触情绪,这也成为一部分父母不愿生育“二孩”的原因。另一方面,越来越多的人在对比中发现,生养一个孩子确实比生养多个孩子更加轻松,家庭负担更少,父母空闲时间更多,因此也更倾向只生育一个孩子。
低生育率现象是一个与社会和文化紧密相关的问题,需要系统性思考和解决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,鼓励生育:调整生育政策,明确国家意志;扭转功利主义,加强婚姻教育;取缔过度教育,尊重儿童个性;强化网络管理,传播优质文化。
(作者单位: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