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爱逛窑子,爱抽大烟,整天在街头巷尾游荡,不务正业,只图享乐的盲人,却和音乐大师联系在了一起。
甚至还能与与国际著名的音乐家——贝多芬作比较,不少人认为其能够比肩贝多芬。
他就是著名二胡乐曲《二泉映月》的作者——“瞎子阿炳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他的音乐甚至登上太空!
从盲人到民乐大师,“瞎子阿炳”究竟拥有怎样的传奇人生?他又为何能够与贝多芬比肩?
道观来了个“小天师”
1901年,无锡的雷尊殿道观流言四起。
“这小孩谁啊?凭什么一来就跟着清和道长?”“怎么修道也有关系户啊?”
原来,小男娃与其他来道观里学习的孩子都不同。
一来道观,他就跳过了所有程序,直接得到了在雷尊殿的当家道士,华清和亲自教导的资格。
要知道,很多入门一年往上的弟子,都不能有这个殊荣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华清和还给他取了个名字:华彦钧。
给小道童取名字,还用的是自己的姓,这下子,本就心有不满的众人,直接炸开了锅。
“都是修道的,凭什么一个奶娃就有特权?”“关系户滚出我们的道观!”
甚至有人,直接问到了华清和本人面前。
而华清和,只是轻飘飘的回应了一句:“修道之人最看缘分,我看他与我有缘,那么要是有异议自行下山!至于实力,你们以后会看见的。”
便将所有人的话都堵了回去。
其实没人敢真的去得罪华清和,不做这个道士下山去。
但被华清和一句话堵回来的人,心里都憋着一股气,心里盼着小道士出丑。
当时的有名气的道士,都是有真才实学的,不仅能够断文识字,能够传播道教文化,而且还要通音律。
如今很多尚在流传的民间音乐,就是经由当时的道士们,传播沿袭。
雷尊殿在当时,作为有名气的道观,其当家道士华清和的能力,自然毋庸置疑,在音乐上也是造诣颇高,被民间称为“铁手琵琶”。
华彦钧先是被师父华清和,送入了私塾学习三年,在此期间,还传授了他不少的道教知识。
在基础渐渐牢固后,华清和开始传授华彦钧,自己最擅长的本领:音乐。
就如华清和自己所说,从取了华彦钧这个名字开始,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小道童,就被当成了继承人培养。
华清和对华彦钧,从来都是高要求。
读私塾时,对他的功课很严。
学音律也不例外,华清和所会的鼓、笛子、二胡、琵琶。
华彦钧都需要去学,并且要求比一般的弟子都要高。
学吹笛子,讲究一个气息足,手臂稳。
半大的孩子,每天站在道观山上的风口吹笛,笛子尾端还挂着秤砣,用来增强手腕力量。
学习二胡、琵琶等弦乐时,华彦钧所用乐器的弦,也比寻常乐器要粗。
所幸这些辛苦,都是有回报的,很快,华彦钧第一次作为弟子,参加了道观的法事演奏,万众瞩目下,他拉动了第一下胡弦,丝滑的旋律宛如人间仙乐。
演奏结束后,众人半晌都没有回过神来。回到道观内,华彦钧的门前站满了师兄弟。
“师弟,我们为当年的话道歉。”“你就是我们道观的骄傲!”
雷尊殿因为这场演出口碑暴涨,人人都知道,那个叫做华彦钧的小道长,天赋异禀,音律上比起他的师父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华彦钧就从当年那个,跟在华清和后面,蹑手蹑脚,不敢高声语的小道童,成长为了口齿伶俐,精通音律的少年。
而早年那些流言蜚语,也转换为了夸赞,师兄弟们,都愿意与华彦钧打交道,尊称他一声“小天师”。
那时道观的所有人,连同华彦钧自己都认为,这样发展下去,他会成为如自己师父一般,有名的道士,支撑起道观的未来。
然而一个掩埋了多年的多年的真相,将所有的计划打乱了。
因为对道观和华彦钧倾注了全部的心力,随着华彦钧的成长,华清和的身体,也在一步步亏空。
1918年华清和因为严重的肺病,倒了下来。
在交代完了所有的后事后,华清和屏退的所有的弟子,将华彦钧单独叫到了病床前,在他的耳边,说出了一件他隐瞒了大半生的心事......
“当年你的师兄弟们其实猜的没错,我这一辈子,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娘......"
不被接受的存在
1893年,向来安静雷尊殿旁“一和山房”内,响起了一声突兀的婴儿啼哭声,门外立着此时面容还算年轻的华清和。
作为道士,华清和不应该与世俗有纠缠。
可是他,却被心中的情感和欲望纠缠,与一名秦姓的寡妇同居,而这声啼哭,正是来自二人刚刚降生的孩子。
道士与寡妇“结合”所诞下的孩子,从出生那一刻开始,就注定了不被世俗所接受。
作为大有前途的接班人,华清和被强行带回了道观,继续修道。
这件事情,成为了当年道观里,人人都不能提及的存在。
孩子则由秦氏一人抚养。
在那个年代,成为寡妇后,又和道士“有染”生下孩子,秦氏一个人,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,艰难的生活着。
“看看,这就是那个不检点的秦氏。”
“我要是她早带着孩子跳河死了,哪还有脸活着!”
在流言蜚语中,秦氏选择了自杀。那一年华彦钧年仅四岁。
秦氏离开后,小孩就像皮球一样,在一众亲戚之间,被抛来抛去,最终被塞到婶母的家中。
时间过得很快,一转眼,孩子就长到了八岁。
因为受到排挤,加上生活条件并不宽裕,与一般的八岁孩子相比,他显得有些太过瘦弱。
这天,小小的华彦钧,正做着农活,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道长。
”你愿意和我上山吗?”“上山,能吃饱吗?”于是,雷尊殿里突然多了个八岁的小道童。
那天的正是华清和。
用收徒的名义,终于将自己的亲生儿子,接到了身边培养。
因为当时年纪小,过去痛苦的往事,华彦钧已经全然不记得了。
可是听到培养自己这么多年的师父,竟然是自己的父亲,是自己童年不幸的根源时,即使此时,已经成长为强大青年的华彦钧,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。
而在说完这一切后,华清和彻底撑不住了,连祈求原谅的话,都没能说出口,就眼含热泪离开了人世。
从华清和的房间里走出来时,华彦钧有些恍惚。
天地之大,一时之间,他竟然不知道,哪里才是自己的容身之所。
华清和去世后,华彦钧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他的接班人,开始主持雷尊殿的大小事宜,但华清和临走前,告诉他的那个消息,对他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。
心中的抑郁,和烦闷,在清静的道观得不到一丝发泄,他开始频繁的下山。
山下的生活,可比道观轻松有趣得多,在尝到了甜头后,华彦钧开始释放自我。
初入尘世的道家人,如何能够识别人心的叵测。
很快,他就结识了一众的狐朋狗友,那些人带他喝酒打牌、甚至还逛“窑子”。
甚至带他尝试了最不能碰的东西:大烟。
身为雷尊殿的主持道士,华彦钧知道不能受到世俗的干扰,可是抽大烟时,好像心中积压的所有烦闷,都能够一扫而空,他整个人轻松的,像是在云端漂浮。
而在窑子,对于常年修道清心寡欲的他来说,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放纵过度的代价,是惨痛的,很快从前那个意气风发的主持道士,不见了。
取而代之的是满身烟味,形容枯槁的颓废青年,除此之外,华彦钧本人,因为这些恶习,染上了大大小小的疾病,还因此瞎掉了一双明目,从此与修道无缘。
华彦钧这样的行为,也让雷尊殿蒙羞,被赶出道观的那天,扔出来的包裹里,最值钱的也就只有那把最常拉的二胡。
在门前站了许久,华彦钧都不曾言语,这下他真的失去了,自己前几十年,所拥有的一切,成为了不被任何人接受的存在。
从此世间再无华彦钧,只有一个,带着一把二胡,盲眼的流浪汉“阿炳”。
经历挫折获新生
下山后,阿炳唯一能够依赖的,就是那把二胡,他试着靠这门手艺赚钱。
但是一个常年抽大烟的失明盲人,相貌实在是不好看。
他在无锡城内游走拉弹,得到的多是嫌弃。
“大早上的,你拉什么二胡?晦气死了,赶快走,赶快走。”
阿炳已经什么都不剩了,有的只是那把二胡,内心极度空虚,又没有地方发泄的他,开始与音乐作伴,尝试着自己创作,将自己用耳朵听到的内容,以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他仍旧是那个盲着双目,拿着二胡,走街串巷的乞丐。
但是所演奏的内容,却在不断变换,今天衙门又发布了什么事件,哪个巷子里,又出现了打架斗殴.....
到了应景时,还会用口技,模仿出狗鸟鸣,给人身临其境之感。
与过去一味的哀伤不同,阿炳的二胡演奏,拥有了生活的气息,即使是没有读过书的平民百姓,也能够从那一声声婉转悠扬的二胡声中,品出感情。
阿炳的音乐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被广大的老百姓所传唱。
后来,阿炳和他的父亲一样,与一名寡妇在一起了,那名寡妇叫做董彩娣,是个实诚的人。
与阿炳在一起后,依旧老实本分,二人相互搀扶着过日子。
阿炳负责创作,董彩娣就照顾他的生活。
也是因为没有生活方面的不便,那段时间是阿炳创作的高峰期。
然而很快,阿炳还算平静美满的生活,就被战火的蔓延给打破,家乡无锡被日军侵占。
他再次和妻子,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,辗转到了上海后,阿炳凭着出色的技艺,成为了一个戏班的琴师。
乱世之中,虽是盲人,但阿炳满腔的爱国热情,却不比寻常人少。
只要一有空,阿炳就会创作,具有浓烈爱国情怀的曲目,甚至还登上了当时有名的日报。
充斥着浓烈爱国情怀的二胡曲目——《听松》,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。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阿炳和妻子,再度回到了无锡,只是被炮火洗礼过的无锡城,早已物是人非。
因为的治安问题,阿炳也几乎没有机会,在城内自由的演奏。
只能够干起了,给人修理乐器的活计,日子又和从前一样清贫,忙碌半生,还是这样窘迫,阿炳依旧用音乐,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。
也正是因为阿炳的心中,始终拥有对音乐的爱。
1949年,一次偶然的演奏,让他被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发掘了,他的音乐获得了新生。
此时正逢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,收集和保存民间音乐,在了解了阿炳的经历后,他们确定了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民乐。
很快曾经在上海,和阿炳学习过琵琶的杨荫浏教授,专程到无锡,为他录制了六首乐曲,其中便包括惊艳世人的二胡名曲——《二泉映月》。
然后在录完曲子不久后,1950年12月,阿炳就因为肺病去世,结束了他曲折而传奇的一生。
有人说,阿炳是属于“中国民乐的贝多芬”。
也有人质疑这个称号,一个瞎子,凭什么和世界音乐大师,相提并论。
然而,后面发生的一件件事情,则充分的向世人展示了阿炳音乐的价值。
1959年,十周年国庆时,中国对外文化协会,公开面前表演了《二泉映月》,惊艳四座。
从此成为国际名曲。
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,听到这首二胡乐时,激动落泪,更是直接跪下来说了一句,“这样的音乐就应该跪下来听!”
而最能够展现阿炳音乐造诣的,还是1977年发生的国际大事。
1977年,一张激光唱片乘坐美国“旅行者1号”探测器,前往太空,这张唱片里,涵盖了当时能够代表人类文明的信息。
而阿炳的《二泉映月》就包括在内,婉转悠扬的二胡声响彻太空,属于东方的命运交响曲,成为了世界认可的存在!
1985年,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,并且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,名列榜首。
最后,它经过改编成为,目前我们听到的更优版本,并且荣获“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”。
结语
世人把阿炳比作中国版贝多芬,或者说“唯一比肩贝多芬”的音乐大师。
之所以这样说,不仅是因为阿炳和贝多芬一样,在音乐的领域,拥有傲人的成绩,还是因为,他和贝多芬一样,在历尽磨难后,仍有勇气去面对。
仍旧能够在困境之中,坚持自己的热爱,为之努力,最终于废墟之中,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!
关键词: